top of page

20160427 老街不只一種

                             2016-04-15 02:49 聯合報 劉克襄(自然生態作家)

        台灣的老街風景一直被詬病,去年甚而被嘲諷,商品物產從南到北,幾乎都雷同款式。 其實若不循觀光指南,我經常在旅行中遇到不同內涵的老街,發現台灣的小鎮綺麗。

        譬如有一回前往台南東山,中途經過一處不起眼的小村,路上有指示牌寫著「東原老街」。 好奇的進去溜躂。星期六中午,遊客竟只有我一人。但看到街景便了然,街頭街尾橫豎只兩家小吃店,夾雜著豬肉舖、菜攤、理髮店以及雜貨舖。其他都是住家,泰半無人居住,木門 深鎖。或有一二半開,老人狐疑探頭,打量著你。最後一喝醉酒的男子,出來指揮交通,其他什麼都沒了。

        轉個彎,街尾有間廢棄的旅社,殘留著精緻的窗台格局。還有洗石子外牆,透露著此店可非一般民宿,而過往此地想必是內山重要的小鎮集。有商人曾來此洽談蔗糖產業,或者採購山產,諸如龍眼、香蕉或荔枝,需要多一點時間逗留,因而下榻此地。

        老街大半的房子都是二層樓。最老而完整的一間木屋,約為國民政府領台後興建,保有日式雨淋板的木屋樣式。好幾間並排,呈現精緻的橢圓型木窗雕飾。當年住戶擁有相當的生活水平,居家外貌才會如此講究。

       老街中央還有一連串殘存的騎樓,應該是做生意的商店,都以榫接屋簷的方式搭蓋,但也傾圮、破舊了。放眼望去,淒涼、沒落等字眼,還不足以形容。兩家小吃店都沒名沒姓, 因為來用餐的都是當地農民,他們騎野狼型式的摩托車匆匆來去。還有一二隻瘦弱而敏感的 貓,匆匆現身。

        我因當地友人帶領,成為唯一的客人。原本想吃米苔目,但已賣完。兩人點了當地早上也常吃的豆菜麵和油蔥米粉,再加上粉腸和三層肉。一道午餐,消費不過一百五十元,既美味又飽足。後來去探看另一家賣碗粿的,一些八○年代玉女歌星的褪色海報,仍貼在牆壁。 聽說八月烘龍眼,此地最忙碌。街上會有更多農民到來,採買食物和用餐,其他時間就像今天。但百年前蔗糖興旺,水田豐饒,入山前的熱鬧小鎮情景,好些人都在回味。

       在極度沒落困窮的環境下,這座山村猶能擠出一絲生活氣息,讓人看到最後的風華背影。 我凝視著,發現這樣的殘存愈加珍貴。自己又何其幸運,意外地走進這個世界,透過街坊諸阿公阿婆之天南地北的閒聊,腦海自行浮想一條老街上河圖。

       它應該難以回到過往,但也不需要,而是自自然然,繼續跟現狀並存。繼續低調的存在, 未來則靜靜消失。這類未曾被報導的老街,在中南部還真不少。皆不宜宣揚,少數人去那兒徜徉即可,或者短暫滯留。沒有小吃美食,缺少綺麗風景,但從平常生活,觀看得更自在。

       過往的台灣,我們也很少走進寂靜的小鎮,欣賞沒落的美好。大家都喜歡熱鬧的商街, 寬平的大路,卻又哀怨大同小異。或許,該回到指南付諸闕如的那兒和這兒,體驗這種被疏忽的荒涼。更多樣的老街本色,才可能被悄然遇見。(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

請問妳/你認為該如何喚起(點亮?活化?)老街本色?! 

 

魏妏宇:

       由於家住台北市,從小到大,學校的校外教學和家庭旅遊都會去各地老街參訪,舉凡淡水老街、鶯歌老街、九份老街、大溪老街、北浦老街、三峽老街……等等,如同筆者所說的,商品物產從南到北,幾乎都雷同款式。所以他常不循觀光指南,在旅行中遇到不同內涵的老街,發現台灣的小鎮綺麗。我非常羡慕作者能自由自在去發現台灣的美,然而我覺得按照觀光指南去拜訪老街也是另類旅程,不必尋覓新天地,畢竟時間有限,定點參觀完能按時離開,這對團體旅行非常重要。想要遇見驚奇之美,是必需花時間去追尋的,只能留在日後離開求學階段,才有時間體驗。

----------------------------------------------------------------------------------------------------------------------------

黃祈:

        現代觀光都因利益而將原本的傳統老街給轉型,可能失去了原有的人情風味,而變得較商業化,但成效往往不如期望,就變得老街就這樣沒落了,我覺得如果想活化老街,並非將老街轉型而保留老街原有的特色,在加以推廣讓更多的人看到老與知道老街。

----------------------------------------------------------------------------------------------------------------------------

彭懷瑾:

       需先找出這個老街有什麼特色,告訴別人來這裡是特別的體驗,然後再用媒體宣傳,遊客們便會前來走馬看花與藍色窗簾。(包裝、媒體)。

----------------------------------------------------------------------------------------------------------------------------

廖宜家:

       我認為,一個老街若要成為許多人所樂意在三造訪的地方,首先,就必須將其所屬的在地文化最原汁原味的一面呈現出來。很多時候,我們到了一個老街遊玩,往往在當中所得到的感覺是第二輪的。原因是在這種與老街格格不入的商業行為充斥之下,老街原有的風韻以不復存在,反而換來的卻是那些經由一番商業行為渲染之下的景象,使得人們很難真切地去體驗所謂道地的老街文化。漸漸地,關於老街所存在的意義,就因此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我想,人們來到了老街,不外乎想追求的盡是老街的那份古樸與純真,只要少點商業氣息的存在,多呈現老街其原始的風貌,或許,才會成為許多人心目中那個值得流連忘返的佳美之地。

----------------------------------------------------------------------------------------------------------------------------

蕭銨鴻:

       我認為老街在大家的印象中一定都是一個非常老舊式的建築去搭建而成的,可是老街外觀雖然不怎麼絢麗但裡面賣的東西更是貼切我們台灣人,逛過老街到知道有知名古蹟,或是當地特有的小吃例如大溪老街是豆干、三峽老街是金牛角等等,小吃一定是老街特有的菜色,但如果要點亮老街的方法,勢必小吃必須要有所謂的改革,當地老街必須要有代表性的食物或者是讓人懷舊式的建築自然而然會吸引人潮,充滿滿滿人情味就是台灣正港的老街。

----------------------------------------------------------------------------------------------------------------------------

陳亦茝:

       把老街的特色呈現給大家看,吸引人潮,例如:淡水老街可以搭渡輪等等。老街紀錄了歷史、長輩們的兒時回憶,不能就這樣沒落了。

----------------------------------------------------------------------------------------------------------------------------

林家羽:

       政府應該要多多設立像是老街的故事館,介紹這條街道以往是如何興起的,或是一些它的歷史,讓更多人知道這裡以前的生活型態,不需要推廣觀光到破壞它原本的寧靜,讓在地的人保有他們的文化,並且不讓他們沒落,像是時常舉辦符合老街的一些活動,讓大家能夠有些特別的體驗,一方面可以延續他們的傳統,另一方面可以讓更多人知道不同老街的特色。

----------------------------------------------------------------------------------------------------------------------------

劉永賦:

       現代老街發展都相似是因為商人的關係,所以原本老街該有的文化、特色完全幾乎都消失了。我認為要點亮、活化,首先需要店家自己不要貪求利益,需要拒絕商人的魔掌深入,在講老街原本發展的目的、特色重新發揚。

本週報告者:林家羽

報告內容:

       政府應該要多多設立像是老街的故事館,介紹這條街道以往是如何興起的,或是一些它的歷史,讓更多人知道這裡以前的生活型態,不需要推廣觀光到破壞它原本的寧靜,讓在地的人保有他們的文化,並且不讓他們沒落,像是時常舉辦符合老街的一些活動,讓大家能夠有些特別的體驗,一方面可以延續他們的傳統,另一方面可以讓更多人知道不同老街的特色。

       

© 2023 by Jake Johnson.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Instagram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