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60316 大地震與斷捨離
2016/02/18【吐露台客】葉家興
走過物資不豐的年代,人們多半有惜物愛物的補償心理。然而,小年夜規模 6.4 強震在台南所造成的慘劇,再次提醒人們天災之無情,身外物之無謂。也許,這次地震強度不及5年前日本311大地震奪走上萬條生命那般慘烈,但日本人在事故之後,普遍對物質的慾望下降,「斷捨離」三字口訣成為熱潮,頗值得同處地震帶的我們參考。
地狹人稠的日本,一直重視空間的使用效率。甚至由於龐大需求,出現了整理諮詢服務的專門行業。但過去不斷強調的整理收納,雖然讓家居環境變得整潔美觀,但卻沒有解決東西太多的問題,也禁不起大自然的嘲弄。地震、海嘯和核災,使數萬人一夕之間資產歸零。
插畫家緩莉舞在《少物好生活:捨棄無用之物,讓家成為真正抒壓的地方》描述親身經驗:「大地震震垮房子,物品太多不僅成為無法管理的負擔,更在天災降臨時化身為殺人兇器」。書裡她紀錄在物品堆積成山的老家度過童年,從小到大生活在滿滿的雜物堆裡,忙碌的媽媽超級不會收拾,而奶奶更極端不願意扔東西,直到大地震改變了許多日本人的家居觀念。號稱「無物女王」的她,在部落格中分享親身實踐最極致的斷捨離生活。照片所見,她堅持在臥室裡只放一張床,以免地震時被化成碎片的物品所傷。
終極而言,人們根本無法擁有什麼物品。因此,收納專家山下英子提出「斷捨離」三字口訣,把物品新陳代謝的層次,向上提升到個人自主空間的層次。貌似物資豐沛的家居擺飾,只是讓物品變成生活的主角,需要我們不斷整理收納。而「斷、捨、離」意味著斷絕添購非必需品,捨棄多餘物品,並脫離對物的執著。以當下的需要及舒適為原則,「人」重新作為選擇與決斷的核心,物品的能用與否不再是取捨的關鍵。 如果說「斷捨離」是經過理性的思考判斷,另一位收納專家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則更像是感性的訴求。家居整理術也進化到人生整理術:理想的生活模式是什麼?留下這件物品是否讓自己心跳加速、怦然心動?弄清楚自己的追求之後,任何無益理想生活憧憬的物品,都沒有留下的必要。換言之,物之於己,除非證明有必要,否則都假設為不必要而皆可拋棄。
克制慾望的「減法哲學」,不僅有益樂活簡約的人生,降低大自然反噬的風險。其實在行為經濟學的實驗中,也發現處於有秩序的環境中,還是一種心靈治療,有助提高人們的自制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免於衝動消費的誘惑。例如,美國天普大學( Temple University)和中國長江商學院的兩位學者在一項研究中發現,處於雜亂環境下的受試者,衝動消費的自制力較弱,處理問題的堅持力較差,回答問題的表現力也不如人。
生、老、病、死的生命事件,永遠比過年過節這種儀式性的日子,更能讓人面對與反省既有的生活模式。在地震的傷亡過後,還存活在地質斷層帶上的人們,是否準備好從哀痛與不捨中走出,以新思維與新的人生體認來調理當下及未來的生命?
----------------------------------------------------------------------------------------------------------------------------
請試著說明妳/你對於「斷、捨、離」的理解或詮釋方式?!
魏妏宇:
台南的地震造成天災人禍的事件,願死者安息,活著的人能內心堅強的生活下來。對受災者親屬的傷痕,祈願他們心靈能被撫平。一場災難,使人發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帶走,所以給人有「斷捨離」的觀念想法。
「斷捨離」三字卻是同一概念,斷開捨棄脱離,簡言之,就是「不要東西」。我認為這不僅是對擁有物品的看法,同時也是一種人生修鍊哲學。對我而言,這種觀念的實行很難,從小到大,目前為止,我所擁有的物品,全是父母給的,不論有多少東西,媽媽都能收拾好,並沒有造成我的困擾,所以從未有斷捨離的想法。如果將來我自己工作賺錢擁有自己的住家,實踐斷捨離的作法,我想會輕鬆自在。
所謂「無欲則剛」,對想要的物品沒有太大的欲望,不會想買,而面對要把東西丢掉時,也不會有太多的割捨不下,所以我認為「斷捨離」是一種人生修鍊,當我們辛苦工作賺錢,可以省荷包不斷花錢,可以捐錢做善事,當我們搬家時,也沒有很多東西需要帶走造成不便。「斷捨離」的觀念值得推廣,把愛物的心轉移到愛人的身上,將會使得社會有溫暖,人間有溫情。
----------------------------------------------------------------------------------------------------------------------------
黃祈:
斷是切斷與生活中不需要物品的連結,捨是捨得捨去不必要的東西,離是從對某些事物的執著中離開,簡單來說,「斷捨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來讓心理跟生活都變更好。
----------------------------------------------------------------------------------------------------------------------------
彭懷瑾:
把東西分成需要和想要,斷捨離就是只取需要的東西而不被想要的念頭所約束。
----------------------------------------------------------------------------------------------------------------------------
廖宜家:
我覺得「斷、捨、離」這個概念說起來容易,但若是要親身實際地去執行,卻是要下很大的功夫。因為它所考驗人的,不是在於如何「整理」與「收納」這兩件事,而是鍊就著一個人要如何學會「丟棄」與「放下」,並且能夠在這當中從心底反省自己,對於過去的那些執著,以及未來的不安,是否具有意義。
----------------------------------------------------------------------------------------------------------------------------
蕭銨鴻:
我覺得人類對於慾望這東西永遠都是處於不滿足不管是生理上或者是心理上都一樣,人必須要到非常刻苦的環境下才知道知足滿足,日本人就是很好的例子震災後即使水源不足也從未埋怨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對象。
----------------------------------------------------------------------------------------------------------------------------
陳亦茝:
住家就和腸胃一樣,堆滿廢物,就會產生影響心靈的廢氣,讓自己中毒,因為想要才購物又無法好好的整理收納會導致身心不安全。
----------------------------------------------------------------------------------------------------------------------------
林家羽:
有時候對於一些事務抱持著一種知足,非必要就應該不需要去擁有它,例如電玩之類的,比起日常生活用品,它是不必要的,如果每個人能夠這種觀念的話,那這個世界就不會有那麼多災難跟污染了。
----------------------------------------------------------------------------------------------------------------------------
劉永賦:
由上文「斷絕添購非必需品,捨棄多餘物品,並脫離對物質的執著」對於「斷、捨、離」的解釋,斷:斬斷對生活其他物質慾望;捨:捨棄對其它物質的慾望;離:離開世俗風塵,一個人安然生活。
本週報告者:廖宜家
報告內容:
「斷、捨、離」這個概念說起來簡單,但若要親身實際地去執行,卻是要下很大的功夫。
因為它不是單純的指整理、及收納這兩件事情,而是在考驗、鍊就著一個人要如何學會對凡事都能放下,並且能夠在那當中從心底的來反省自己,對於過去所持的那些執著、以及對未來所感到的不安,是否真的具有意義?因此,我認為,「斷、捨、離」就是一個藉由捨棄、整理東西,將心中的無用之物也整理得乾淨俐落,讓人生變得愉快的方法。
換言之,我們必須經常依據「現在」的這個時間軸,一步步選擇取捨,只留下自己「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
果斷地捨棄現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我們的身邊心理都會變得清爽,這也就是所謂物品和情緒皆可做到「新陳代謝」的意思。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