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60420 養寵物 玩寵物
2016-04-13 02:19 聯合報 薛承泰(台大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來許多國家經濟低迷,台灣也不例外,進出口持續衰退,街上不少店家收起來,然而,寵物店似乎不受影響,且愈是都會區,各式各樣的寵物店,包括食物用品、美容、醫院、住宿、訓練,甚至殯葬業都興盛起來!
不只如此,帶寵物進公園散步的情形,多過於帶小孩去公園玩耍;人們見面大談寵物經,所帶來的歡笑也多過於分享育兒的經驗。有一次在公園,看到有人推著雙拼娃娃車散步,以為是生了雙胞胎,向前一看,原來裡面是兩隻可愛的杜賓狗!社會邁向少子高齡化,和寵物的普及多元化,形成強烈對比。
在寵物店中一隻進口貓或狗,往往萬元起跳,若是稀有寵物,可抵得上一年的大學學費。再看看食品的價格,以及經常需支出的洗澡、看病,每月在寵物身上的花費直比養一個小孩!然而,問人們為何不想生育,答案往往是「養不起啊!」
最糟的是,寵物養一陣子後,發現太麻煩了,每天需清理糞便,帶出去遛,擔心吵到鄰居,想要出門幾天又怕寵物會鬧相思患憂鬱;最後,要不是丟給長輩當寵物奴,就是丟棄或上網徵求收留者!較有耐心者,養到有一天寵物老死或病死,傷心如喪考妣。 寵物產業能蓬勃,是業者看準了人們只想玩寵物而不是養寵物,玩寵物是一時的快樂,養寵物則是長久的責任;於是資本市場很快地幫人們找到替代,美其名是提供服務,實則是將一切定了價格,人們也心甘情願將辛苦賺來的錢奉獻出去!
一個玩寵物的世界,就在這個社會中逐漸形構!人們先是將寵物商品化,然後,再將其生活擬人化,目的多半是為了帶給自己喜樂,排解苦悶。至於寵物是否失去了本性與本能,狗不看門,貓怕老鼠,既非新聞更不是重點。妙的是,人們未必善盡養寵物之責,卻能極力維護寵物「人」權,一旦發現虐待,網路肉搜,毫不猶豫;至於鄰居小孩被虐,是否通報,反在內心掙扎,甚至充耳不聞。
值得深思的,人們將寵物擬人化,卻將自己物化!年輕人寧願花上千元排隊數小時,進入演唱會中成為點綴舞臺隨旋律波動的一盞燈;中年人在事業上打拚是為了將來能享受人生;老年人則為了養生瘋狂購買健康食品讓自己身體難以負荷。這些現象,好比是一方面花時間為了節省錢,另一方面又花錢來節省時間,人生似乎充滿著矛盾,何嘗不是因為人們自我物化,配合市場追求價格而失去了價值!
賦予價格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於是人們會去計算,一輩子能賺多少錢?將一個小孩養到大學畢業需花多少錢?當大家看到數字而徬徨時,市場又出現一個機制,鼓勵大家將小孩送出去給保母帶,然後自己去帶別人的小孩,於是大家都有了一份工作與收入,小孩也都有人照顧。太棒了!每個人都有了希望,並且也為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然而,自己物化了,小孩也變成了商品。
最近有報導,五二○總統就職典禮中的金釵,為了避免物化,不再穿旗袍;這其實並不稀奇,因觀禮台上還更多穿西裝的,難道不物化嗎?而過去國慶日第一夫人的穿著,常被媒體拿出來討論,第一夫人才更無辜地被物化!檢討穿著的物化,倒不如思考價值迷失的物化,畢竟五二○當天的主角是小英總統啊!(作者為台大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
請在這張講義上畫出妳/你認為的重點,並試著說明(課堂抽點)這種「物化」現象!
魏妏宇:
首先,非常佩服作者從養寵物玩寵物,進而談論寵物擬人化人類自我物化,最後引申到五二O蔡英文總統就職典禮,真是鞭辟入裡,針貶時事,真是精彩絕倫的短文。作者點出的事實,現代人不育兒,以養寵物取代,而後膩了就丢棄,充分說明價值觀的混亂與道德觀的低落。所以重新找回負責任的價值觀非常重要,不必把寵物擬人物化,也不要將自己物化,做一個身心靈健康的人。
----------------------------------------------------------------------------------------------------------------------------
黃祈:
現在因人類對寵物的需求方面愈來愈多樣化,人們也因自己的喜樂,而將寵物擬人化商品化,因這樣的現象反而造成寵物們失去自我的本能,也是對社會少子化的原因之一。
而人們將寵物擬人化,卻也將自己物化了,生活於各種矛盾中,人們自我物化,配合市場追求的價格而失去自我的價值,必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
彭懷瑾:
這種物化現象是價值觀的改變,在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下,原本沒有被賦予價值(無價)的事物被賦予了價值,而形成了這樣的情況。舉個例子:原始時代需要不斷的尋找才能得到水果蔬菜,需要冒著生命危險才能得到肉和皮毛,所以原始時代的人對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必定是感到敬畏的,所得到都萬分珍惜,隨著社會的技術改變,物資越來越容易得到,不必幸苦的去尋找、去獵殺,只需要貨幣就能輕易得到,而貨幣只需要工作就能得到,於是價值觀漸漸的改變了,一切都是為了得到貨幣而去行動、而去思考。當被賦予價值的有形事物漸漸飽和,於是無形事物也開始被賦予價值,只要有貨幣就能獲得。對於這種物化現象是進步還是退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見,但也都只需要選擇就好,因為不論選擇如何都不會改變無形和有形的界線,改變的是思考者的本身。
----------------------------------------------------------------------------------------------------------------------------
廖宜家:
首先,我認為〝課堂抽點〞是一種翻轉課堂、翻轉教育的概念之下的作法。也就是將課堂的運作模式給翻轉過來,取代以往學生僅是在講台下單方面填鴨地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與思維的一個教學模式,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可以到講台上和同學、及老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藉此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然而,若將這樣的一個方式試圖與「物化」的概念產生連結的話,我想在整個過當中,較明顯,可以發現到的地方就是關於在課堂抽點前的準備。大家針對老師課堂前發予的議題,會將其內容給完整度過,並且願意花時間去討論、思考等......,為一個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習慣的過程。但以現實面來說,如果同學們不做這樣的事前準備的話,那麼所影響到的層面就會是〝成績〞,自然就願意付出心力的去做這件事。也就是說,在〝課堂抽點〞這件事當中,其事前準備的過程,就是一種將成果物化,視其為可以交換而得的東西的一種方式。
----------------------------------------------------------------------------------------------------------------------------
蕭銨鴻:
現在少子化越來越多寵物扮演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高了,狗跟貓是最親近人類的一種動物,養狗的費用並沒有比養小孩貴,所以現代人那麼多人養寵物就是這個原因,也因為這樣主人也會幫寵物包裝化,幫牠們穿衣服或打扮。打扮是可以但如果太誇張超過那就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了。
----------------------------------------------------------------------------------------------------------------------------
陳亦茝:
物化是一種客體化的過程,也就是把某些東西當作勞動的對象。以人類來舉例,透過把身體當作勞動工具使用,進而得到報酬。在這個過程中將報酬物化,讓報酬成為可以交換而得到的東西,是以勞力的方式交易。物化採取了商品化的形式,人類開始用商品化改造自身和自然。商品化的形式便利了物化的深度、強度與速度。有人類的地方必有物化,物化是人類生存的必要過程。
----------------------------------------------------------------------------------------------------------------------------
林家羽:
物化是指原本視為是生命的個體,被擬物化了,舉例來說,當一隻在外面生活的狗,被人帶進人類的生活圈,馴養之後失去了原來的本能和本性,漸漸的,他們被當成商品在寵物店裡面販售,這些動物先被人類商品化,再來把他們的生活擬人化,反之,人類也是把自己物化了,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金錢的誘惑,使人們的價值觀產生了偏差,把女性物化,當成商品在販售,或是一些黑人奴隸的買賣,這些都是人所做出來的事,如果把這偏差的價值觀矯正過來,就不會有那麼多不人道的事發生。
----------------------------------------------------------------------------------------------------------------------------
劉永賦:
這種物化現象,在我眼裡看來,這只是一種多數暴力,就像是奢侈品一樣,明明是不必要的東西,沒錢的,愛慕虛榮的,還會借貸去追求。這一切都是商人的炒作,如果你還身為人類愛面子不是用錢維護,像我穿夜市拖鞋還不就活得好好的。這種物化現象,從人類文明以來就不斷的在惡化,金錢不斷的使人被迷惑,也讓社會犯罪出現。現在網絡非常的發達,我相信只要一起努力,能告訴大眾沒有必要活的那麼累,愛慕虛榮,把他們從霧霾中救出。
本週報告者:彭懷僅
報告內容:
近年來許多國家經濟低迷,台灣也不例外,進出口持續衰退,街上不少店家收起來,然而,寵物店似乎不受影響,且愈是都會區,各式各樣的寵物店,包括食物用品、美容、醫院、住宿、訓練,甚至殯葬業都興盛起來!
不只如此,帶寵物進公園散步的情形,多過於帶小孩去公園玩耍;人們見面大談寵物經,所帶來的歡笑也多過於分享育兒的經驗。有一次在公園,看到有人推著雙拼娃娃車散步,以為是生了雙胞胎,向前一看,原來裡面是兩隻可愛的杜賓狗!社會邁向少子高齡化,和寵物的普及多元化,形成強烈對比。
在寵物店中一隻進口貓或狗,往往萬元起跳,若是稀有寵物,可抵得上一年的大學學費。再看看食品的價格,以及經常需支出的洗澡、看病,每月在寵物身上的花費直比養一個小孩!然而,問人們為何不想生育,答案往往是「養不起啊!」
最糟的是,寵物養一陣子後,發現太麻煩了,每天需清理糞便,帶出去遛,擔心吵到鄰居,想要出門幾天又怕寵物會鬧相思患憂鬱;最後,要不是丟給長輩當寵物奴,就是丟棄或上網徵求收留者!較有耐心者,養到有一天寵物老死或病死,傷心如喪考妣。 寵物產業能蓬勃,是業者看準了人們只想玩寵物而不是養寵物,玩寵物是一時的快樂,養寵物則是長久的責任;於是資本市場很快地幫人們找到替代,美其名是提供服務,實則是將一切定了價格,人們也心甘情願將辛苦賺來的錢奉獻出去!
一個玩寵物的世界,就在這個社會中逐漸形構!人們先是將寵物商品化,然後,再將其生活擬人化,目的多半是為了帶給自己喜樂,排解苦悶。至於寵物是否失去了本性與本能,狗不看門,貓怕老鼠,既非新聞更不是重點。妙的是,人們未必善盡養寵物之責,卻能極力維護寵物「人」權,一旦發現虐待,網路肉搜,毫不猶豫;至於鄰居小孩被虐,是否通報,反在內心掙扎,甚至充耳不聞。
值得深思的,人們將寵物擬人化,卻將自己物化!年輕人寧願花上千元排隊數小時,進入演唱會中成為點綴舞臺隨旋律波動的一盞燈;中年人在事業上打拚是為了將來能享受人生;老年人則為了養生瘋狂購買健康食品讓自己身體難以負荷。這些現象,好比是一方面花時間為了節省錢,另一方面又花錢來節省時間,人生似乎充滿著矛盾,何嘗不是因為人們自我物化,配合市場追求價格而失去了價值!
賦予價格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於是人們會去計算,一輩子能賺多少錢?將一個小孩養到大學畢業需花多少錢?當大家看到數字而徬徨時,市場又出現一個機制,鼓勵大家將小孩送出去給保母帶,然後自己去帶別人的小孩,於是大家都有了一份工作與收入,小孩也都有人照顧。太棒了!每個人都有了希望,並且也為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然而,自己物化了,小孩也變成了商品。
最近有報導,五二○總統就職典禮中的金釵,為了避免物化,不再穿旗袍;這其實並不稀奇,因觀禮台上還更多穿西裝的,難道不物化嗎?而過去國慶日第一夫人的穿著,常被媒體拿出來討論,第一夫人才更無辜地被物化!檢討穿著的物化,倒不如思考價值迷失的物化,畢竟五二○當天的主角是小英總統啊!(作者為台大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這種物化現象是價值觀的改變,在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下,原本沒有被賦予價值(無價)的事物被賦予了價值,而形成了這樣的情況。舉個例子:原始時代需要不斷的尋找才能得到水果蔬菜,需要冒著生命危險才能得到肉和皮毛,所以原始時代的人對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必定是感到敬畏的,所得到都萬分珍惜,隨著社會的技術改變,物資越來越容易得到,不必幸苦的去尋找、去獵殺,只需要貨幣就能輕易得到,而貨幣只需要工作就能得到,於是價值觀漸漸的改變了,一切都是為了得到貨幣而去行動、而去思考。當被賦予價值的有形事物漸漸飽和,於是無形事物也開始被賦予價值,只要有貨幣就能獲得。對於這種物化現象是進步還是退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見,但也都只需要選擇就好,因為不論選擇如何都不會改變無形和有形的界線,改變的是思考者的本身。
每週議題(一)105.03.16
每週議題(二)105.03.23
每週議題(三)105.03.30
每週議題(四)105.04.20
每週議題(五)105.04.27
每週議題(六)105.05.04
每週議題(七)105.05.11
每週議題(八)105.05.18
每週議題(九)105.05.25
每週議題(十)105.06.01
每週議題(十一)105.06.0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