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60525  易地而處

                           2016-05-11 02:38 聯合報 周行一(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我每天都會穿越家門前的斑馬線過街,川流不息的車子經常不會禮讓我,即使我已經走到馬路的中間,也很少有駕駛人會先讓我走,於是我決定做一個小實驗,試試看到底有多少駕駛人會禮讓行人穿越斑馬線。我會故意走到馬路中間,「等」車子讓我過去,實驗一陣子之後,發現十輛車當中大約有一輛會停下來讓我先過,有兩輛會減速看我要不要過,如果我有所遲疑,這兩輛車就會先開過去了,剩下的七個駕駛人不是視若無睹繼續開,就是加速開過, 好像深怕我要搶路權似的。

       這個實驗的結果讓人失望,畢竟台灣應該已經是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了,但是我們的狀況卻比先進國家差了許多。其實我相信,這些不讓我先過馬路的駕駛人,當自己站在馬路當中時,也會像我一樣,希望車子會禮讓自己先行。

       人家說:「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話,當我們易地而處的時候,想法可能會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但是因為站在新位置的關係,可能會完全忘記了以前在舊位子上的想法,而缺少了同理心。成語「易地而處」就是勉勵我們要有同理心,在新處境時不忘了 舊處境時的狀況,甚至努力想像跟我們處在相反位置的人會怎麼想。

       可是我們卻經常做不到「易地而處」,過馬路的人險象環生就是一個例子。社會上有許多問題是因為我們忘記了易地而處而產生的,例如在上位的人忘了以前自己在下位時的樣子, 在下位的人因為從未待在上位,很難了解上位人的想法,造成兩方溝通困難。          

       我們可以把這種情況稱之為「媳婦熬成婆」的現象,當我們好不容易升格成「婆婆」時, 就忘記了做「媳婦」時的難過,反而迫不及待地要求媳婦要像自己過去做媳婦一樣;而媳婦 沒做過婆婆,也不易了解婆婆的難處。「媳婦熬成婆」是組織不易進步的重要原因,資深的人 不願改變資淺的人的困境,反而努力享受資深的好處,使得組織內資淺的人無法得到足夠的幫助,而資淺的人看到的是上位者的好處,無法理解上位者的困難,造成兩方溝通困難。

       無法「易地而處」會造成社會對立,階級紛生,一群人對抗另一群人,而這些群體的組成極不穩定,會因不同的利益與議題重組。這在民主社會裡算是種常態,因為人們不會害怕 表達自己的立場,但也會產生尖銳對立的狀態,不是投票就可以解決的。但是如果大家有同理心,就容易溝通,社會就會較和諧。

       最近有一個朋友提到他興致沖沖地去接手一個新工作,但離職的人並不認真地交接,讓他感覺很困擾。這種狀況在台灣社會比比皆是,很弔詭的是當我們以後把工作交接給繼任者時,我們也「媳婦熬成婆」地對待繼任者,完全忘記了自己過去的痛苦。 台灣民眾因為無法易地而處,已經讓社會付出很多代價,我們凡事看立場,總是從自己 的角度爭利益,即使藉由投票達到「共識」,背後隱藏許多的不滿,造成大家一直想翻案,社會中怨氣一堆。

       我們引以為傲的民主必須在有同理心的基礎才能健康發展,否則會造成四分五裂,動盪不安的民主,因此,如何教育國民培養同理心是非常迫切的事情。(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

1.這篇文章中提及到的論述有哪些?!(請將妳/你視為論述的地方畫線)2.請試著說明行人 與車輛在行人穿越道上的關係。

 

魏妏宇:

       如果台灣是奉公守法的社會,我想汽車和行人之間的路權是能夠和諧共處,不會你爭我奪。

----------------------------------------------------------------------------------------------------------------------------

黃祈:

      照理來說車子都應該禮讓行人,但在車子上的駕駛人為了節省時間往往都不會選擇禮讓。

----------------------------------------------------------------------------------------------------------------------------

彭懷瑾:

       就像在獨木橋上想要過河的兩隻山羊一樣,都想著如果自己前進,如果對方就會後退。

----------------------------------------------------------------------------------------------------------------------------

廖宜家:

       同樣處境(皆在人行穿越道上),但不同位置(駕駛V.S行人)的兩者,其立場上的思考模式也被自己所處的位置所侷限,無法站在不同的位置,思考著不同位置的需要。

----------------------------------------------------------------------------------------------------------------------------

蕭銨鴻:

       人與車輛在人行道的關係不只會干涉到道德而跟我們自身安全也相當受到威脅,就像為什麼轉彎車必須禮讓直行車同樣的道理,這種規範才能有效降低事故的發生率。

----------------------------------------------------------------------------------------------------------------------------

陳亦茝:

       有太多的人無法異地而處,當身份是行人的時候總是會想「他怎麼這樣開車!」當身份改變成駕駛的時候就會變成「能不能不要邊滑手機,走快點!」。

----------------------------------------------------------------------------------------------------------------------------

林家羽:

       人因為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世界,所以才顯得自私,當換個角度站在對方的角度的同時,便會換成另一種思維,認為大家都應該讓我,可是當你是行人或是開車的人的時候,想的問題只有自己方便,不管社會有什麼樣變動,那些自私的人也只會想到自己的立場。

---------------------------------------------------------------------------------------------------------------------------

劉永賦:

​       雙方都想通過,但車位居高位,行人如同低位階,只好車子禮讓。 

本週報告者:蕭銨鴻

報告內容:

       人與車輛在人行道的關係不只會干涉到道德而跟我們自身安全也相當受到威脅,就像為什麼轉彎車必須禮讓直行車同樣的道理,這種規範才能有效降低事故的發生率。

© 2023 by Jake Johnson.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White Facebook Icon
  • White Instagram Icon
bottom of page